▲《看见》专栏节目视频
国内首款月面伴随机器人、自动避障的蜂群无人机、无人汽车……这些“黑科技”,都是由湖州“智”造。而它们背后的“最强大脑”,就在我市南太湖新区的浙大湖州研究院。
1月15日|比羿激光科技(湖州)有限公司
1月15日下午,一场评审会,让一群博士研发团队兴奋不已。原来,一款名为“星载激光通信样机”通过了初步验收。
浙大湖州研究院智能激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比羿激光科技(湖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建杰说:“我们是以无线激光通信这一技术为基础,去发展一些,用激光来实现目的的,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设备,面向最大的客户,是我们国家的卫星互联网建设。”
眼前这位对星空侃侃而谈的俞建杰,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跟随团队参与了我国首次卫星与地面的激光通信科学实验。2021年,他遇到了“伯乐”浙大湖州研究院。
带着卫星互联网技术与星辰大海的梦想来到湖州,几年后,他带领团队成功打造出了比羿激光科技(湖州)有限公司。
俞建杰告诉记者:“在我来到湖州研究院之前,一直想要做这方面的产业化进程,碰到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方面的。在湖州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也顺利地拿到了南太湖精英计划,相当于研究院给了我们第一桶金去发展。”
如今,俞建杰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员已扩展到30多人。公司研发的产品也不断引领行业主流水平。“接下来,我们是想把设备发到天上去,实现卫星间真正在轨对接实验。还要做能生产约200套一年的激光中心生产线。”俞建杰说。
目前,浙大湖州研究院已成功孵化科技企业38家,立足产业、贴近行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浙大湖州研究院的一个个科技成果正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1月16日|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
郑宇斌是浙大湖州研究院数字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就是他负责的项目。
郑宇斌介绍说:“我们这套系统是用38路传感光纤对整个电缆桥架进行全覆盖,一旦它温度上升,超过我们的设定报警温度之后,会产生一个报警信号,告诉运行人员哪个位置发生了报警。”
郑宇斌说,团队专注在分布式光纤测温领域已有3年,此次部署的系统借助光纤可通讯、感温和定位的特性,可进行长距离的温度实时监测以及火灾预警,相比传统方案,该项目仅用38根光缆就配置了13000多个传统测温传感器的功能,效率更高,部署更方便,取得了软件著作权一项、发明专利一项。
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输煤点检负责人沈萌告诉记者:“近几年,外省有兄弟电厂频繁发生输煤系统电缆的火灾,一旦输煤系统火灾起来之后,对整个电厂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这个系统目前用了两个多月,被集团也列为了重点的科研项目,接下去,很可能要到兄弟单位去进行推广。”
不仅在科研上硕果累累,浙大湖州研究院还“创”出了一条研发机构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新路径。去年,研究院在全市先行先试,采用“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模式,不断聚力拓宽新型研发机构从“输血”到“造血”的通道。
浙大湖州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表示:“在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全面完成布局,正有序同步运行。其中,研究院围绕“智能+”机器人核心领域开展创新攻关;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将研究院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孵化企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浙大湖州科创投资基金运作良好;研究院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近日完成注册;代表研究院通过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闭环。”
作为“四个一”发展模式中承载孵化企业的重要载体,眼下,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中已聚集了大批优质企业。
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负责人赵夫涛说:“我们通过启正雨露计划17期的一个项目推荐,完成了一些企业的投融资,包括市场订单的获取,包括人才团队的引进,这样能够全链条地赋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是助推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当前,浙大湖州研究院这个“最强大脑”正不断补充新能量。“围绕‘智能+’机器人核心领域,实施科研团队培优育强、海外英才加大引进、国之智器熟化打造、本地产业深耕服务,把研究院的体制优势、创新势能转化为‘六个新湖州’的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张伟说。
南太湖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南太湖科创中心主任臧晓艳说:“新区将与研究院一起继续深化‘四个一’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研究院的发展能级,高效地推动先进技术率先在湖州落地和应用,持续增强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率。”
【看见有感】
在经济发展的新赛道上,科技创新就是“最强大脑”,在技术突围中,研发机构正如星辰大海中的一股能量,不断推动想像落地,转化为全新的生产力。
新闻链接:
创新湖州:https://mp.weixin.qq.com/s/_hxI98g-t8ufK1_IwcIDdA
南太湖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NQd88KAtpey4DXSKkpbv8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