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故事 | 第6期:一“码”驱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院长办公室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5年7月28日      点击率:14 次

        自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来,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故事”是“两山”转化的故事,是绿色创新的故事,是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余村故事”起源于余村,发生在全国,启示给世界。我们即将迎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有很多实践经验值得去挖掘、讲述与推广,为此,编写组挖掘整理了若干发生在湖州的“余村故事”,与大家分享。

        对应SDGs目标: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12(负责任消费与生产)、SDG13(气候行动)

        一、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紧迫性日益加剧,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加速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碳减排治理网络。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要求“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此后,各地积极响应,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全力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目标实现。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领域,数据显示2022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0%左右,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重要战略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尚处起步阶段,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工作体系,很多地方尽管设立“双碳”实施方案,但在具体的目标设定、低碳转型成本测算、资金安排等方面,普遍存在数据支撑不足、量化分析困难等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统计能源碳排放量,成为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湖州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陆续形成了纺织、铸造、水泥、建材等支柱产业,其中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导致湖州能耗水平一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降碳任务十分艰巨。在实际的工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存在行业、区县、园区企业碳排情况底数不清、监管重点不明等问题;而企业往往不知自身所处的碳强度水平及行业水平,对改造路径及效益存疑,存在“不敢转、不会转”的观望心态。

        二、做法与成效

        在此背景下,湖州市结合实际,在2021年创新推出“工业碳效码”,以数字化工具赋能工业碳效改革,解决了原先企业碳效难以精准量化、难以获取针对性政策和提升措施等问题,并将评价结果与金融、政策等深度绑定,形成节能减碳倒逼机制,有力推动了当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近3 年来全市已实现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碳效数据在线可控,促成绿电交易 3.3亿千瓦时,全市“高碳”企业占比较2020 年下降4.06%,“低碳”企业占比提升5.16%,有力地动了我市工业领域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一)构建工业企业碳效监测体系

        一是“一码一企”构建企业立体画像。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碳效评价模型,汇集经信、统计、税务、电力等部门的14类数据2300余万条数据,围绕企业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情况,开展三大指标智能对标,以“一企一码”的方式帮助企业构建立体“碳画像”。企业可通过平台查询自身碳效标识,实时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碳效等级,得到与行业平均值比值,为减碳降耗提供可借鉴的路径。目前全市规上3800家规上企业、5800家规下企业已全部动态赋码。二是构建常态化监测预警与引导机制。通过构建数字驾驶舱,全方位展示区域碳排放量、碳排强度、碳排指数排名等情况,通过构建“碳排+能耗”能碳双控预警模型帮助政府部门精准定位高碳耗区域,为政府开展节能诊断、能效提升等综合技术指导提供依据,助力提升区域用能降碳水平。如长兴县累计预警5级碳效企业88家,“碳耗指数”异常乡镇1个,倒逼企业和区域加快转型升级。三是精准核算企业“碳足迹”。2024年11月“工业碳效码”3.0版本发布,为国内首个聚焦工业领域企业碳足迹整体解决方案的数智产品。围绕产品、供应链、原料等生产环节,嵌入主要工业领域评价技术标准、认证实施规则及核算模型,实现企业碳足迹数据采集、计算、核查、报告生成、三方认证、信息披露等,满足企业碳足迹核算需求。目前平台已完成了金属制品、化工原材料等70余套产品碳足迹计算模型设计搭建,并在保晟不锈钢、长兴德田等企业开展试行。


(二)深化碳效对标应用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多部门协同的高效运转机制湖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领导,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规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办、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等多部门多单位联合的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全市工业企业碳效对标应用管理工作,各区县部门则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评价和管理责任,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工业碳效码”的顺利推行与应用落地。二是将碳效评价结果纳入政策指标体系。出台了《湖州市工业企业碳效对标管理办法》《湖州市工业关于“碳效码”应用的工作方案》等一揽子配套应用政策,将企业碳效评价与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政策享受有机结合,例如将企业碳效评价等级作为星级绿色工厂管理评价、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培育、绿色制造示范创建申报的基础条件,将碳效评价结果作为“亩均论英雄”评价的一部分,对高碳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水价等措施,从而激活企业主动实施社会联动进行绿色低碳改造。三是深度绑定绿色金融服务。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湖州市工业碳效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将建立工业企业碳效融资服务对接机制、开发碳效金融产品等措施纳入《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将碳效等级与企业评级、贷款额度、利率挂钩等金融体系深度挂钩,低碳高效企业扩大产能、高碳低效企业节能对高碳效企业和技改升级项目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助力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支持,有效激励企业自主转型。目前全市推出“碳效贷”“碳惠贷”“碳改贷”等14款碳效信贷产品,累计发放碳效金融产品14622笔,共计约66亿元,为企业减费让利1.1亿元。

(三)系统性协同推进碳效治理

        一是以点带面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依托“工业碳效码”在全市的深入推进,湖州大力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借助碳效评价结果,政府部门联合第三方服务公司、地方科研院所,为高碳高能耗企业提供免费的节能降碳诊断评估,精准制订降碳减量计划,并按一定比例补贴企业节能增效项目,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已累计为450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2023年,湖州出台《湖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提标提效印染、水泥、铸造、墙材等传统制造业。截至2024年,湖州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家、绿色工业园区8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6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区县全覆盖的地市,规上企业绿色工厂覆盖率居浙江省第1位。二是自下而上贯通全省应用。目前“工业碳效码”已在“浙里办”“浙政钉”等应用平台上线,实现省、市、区县、乡镇四级碳排放监测,实现全省4.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级赋码,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90%,通过引入47家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为9817家碳效评价落后企业进行绿色减碳技术诊断,引导广大企业主动谋划节能改造项目,分类实施产品、产线、车间、工厂的全流程节能改造,推动450家绿色工厂实现提档升星,预计每年可推动全省工业降碳500万吨以上。

        三、经验启示

        湖州以“工业碳效码”赋能工业碳效改革的实践,为推动工业领域绿色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区域工业碳效提升。一是强化数据要素驱动的精准治理能力。“工业碳效码”行之有效的核心在于多源数据集成与合理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科学碳效评价模型,为企业提供精准的碳效定位工具,又帮助政府实现区域碳排放的动态监测,为相关政策制度制定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激励约束并进的政策协同机制。碳效治理的主体是政府,但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湖州通过系统性、联动性的制度设计,将工业碳效评价结果与资源要素配置、金融服务深度挂钩,激活了市场主体减碳内生动力,自下而上加速了行业整体的低碳转型。三是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赋能体系。在湖州实践过程中,通过联动政府、企业、第三方服务主体、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各主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形成多层级、多主体协同治理生态,大大促进了“工业碳效码”的快速应用与推广,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持续动力。



上一篇:余村故事 | 第5期:“绿色智造”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下一篇:我院联合承办的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浙江省总决赛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