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故事 | 第5期:“绿色智造”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院长办公室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5年7月28日      点击率:16 次

        自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来,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故事”是“两山”转化的故事,是绿色创新的故事,是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余村故事”起源于余村,发生在全国,启示给世界。我们即将迎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有很多实践经验值得去挖掘、讲述与推广,为此,编写组挖掘整理了若干发生在湖州的“余村故事”,与大家分享。

        SDGs目标:SDG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2(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一、背景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任务。意见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三个维度作出部署,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加速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进程。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抓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其具体实施路径在于,一方面要通过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来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升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未来新兴产业。当前各地在转型过程中多仍面临创新支撑不足、转型升级效率低下、产业服务生态待优化等问题。

        湖州是制造业大市,过去产业结构以铸造、水泥、印染等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为主,近年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在工业领域开展全方位转型升级。2017年,湖州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其转型实践与经验,为破解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难题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做法与成效

        湖州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发展阶段及区域特色优势,一体推进新兴产业引育、传统产业转型和未来产业布局,全力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绿色智造名城。到2025年连续三年获得“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8位、居全省第5位。截至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6%、居全省第7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0%、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投资总量占全省9.6%,以全省第8的经济总量,完成了全省第5的制造业投资体量。

1.建立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

        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对全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开展数据普查,全面明确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围绕评价体系,开展企业分类精准指导与要素配置。例如2018年发布的《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通过从用电、用水用气、土地使用税收、用地保障政策、排污政策、上市培育、企业融资、财政扶持政策、项目申报等八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通过设立资源配置导向、财政支持等政策,激励企业进行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例如在《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中,对设备投资5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项目实施完成后,按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对“标杆示范”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在原基础上提高4个百分点,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0万元。

2.破立并举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

        一方面,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整顿关停落后产能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一企一策”提标提效印染、水泥、铸造、墙材等行业,以原地改造、入园集聚、设备更新、关停淘汰等方式整治,解决生产工艺落后、产能利用率低、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例如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水泥行业,将产能较低的生产线进行关停、整合,彻底涛涛粘土砖瓦窑,并设立新建项目的准入门槛,企业数量50家减少至6家;织里镇童装产业在2015年经过大面积的关停整合,由近千家减少到126家,并全部引导进入政府主导开发建设的童装小微企业园进行集约化管理;蓄电池行业通过两轮整治,从原来的225家减少到16家,产值增长14倍、税收增长6倍。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7万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21家。

        另一方面,引导产品结构向高值化、绿色化提升。通过“一业一策”扶优扶强椅业、木业、童装、纺织等行业,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品牌化拓市等模式,解决产品知名度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以纺织行业为例,面对面料高端市场份额不足、下游品类单一、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排放治理水平不高等困境,从普通面料供给向中高端面料供给转型,发展具有抗静电、防紫外线等特种功能性面料及后整理等技术,积极拓展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应急救援、海洋渔业等领域应用的高端产业用纺织品。


改造提升后的水泥产线

3.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智能化转型方面,聚焦椅业、竹业、电梯、电机、木业、耐火材料、粉体材料等行业,深入推进“互联网+”“智能+”“5G+”,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促进制造单元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数字化改造、基础数据共享应用。对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不会改、不能改”难题,湖州市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咨询公司合作的方式,建立专家咨询诊断机制,为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方案输出-技术改造”的“一企一策”技改服务,推动相关科研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创新应用。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家、103家,分别居全省第3、第5位,5家企业列入工信部5G全连接工厂,居全省第2位,南浔电梯、木地板、长兴的电池、非金属制品等行业列入省“机器换人”试点,物流装备列入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绿色化转型方面,率先构建“五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区县层面的“绿色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园区层面的“绿色园区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企业层面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地方标准、产品层面的“绿色设计产品团标”的“五位一体”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围绕印染、铸造等行业,开展全市高耗能行业新技术推广,先后5次组织节水技术推广培训,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目前湖州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家、绿色工业园区8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1家,均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绿色工厂66家,数量居全省第2,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区县全覆盖的地市。绿色化转型带来的收益显著,2024年,全市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3%,居全省第2位,全市一般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湖州市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3位。


浙大湖州研究院开展南浔木地板行业智能化诊断

4.创新政府主导下的绿色技术共享平台模式

        改造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是许多企业不愿进行改造的主要原因,对此湖州市采取政府+企业共建共享平台的方式,集中提供部分工艺的生产服务,同时采用绿色制造技术代替传统高污染方式,一方面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

        例如,德清县钢材深加工企业众多,每年约有15万吨热轧带钢需要化学酸洗除鳞,每年产生废酸产生量约1万吨、表面处理废物约1500吨,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德清县政府与浙江谋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22年5月成立德清县热轧钢材生态除鳞共享中心,集中承接全县热轧带钢表面处理。依托中心的无酸除鳞技术,可将去除的钢材表面氧化皮直接回收利用,除鳞质量、效率均优于传统化学酸洗,除鳞成本可降低约30%,日实际处理规模约500吨,为全县从源头上每年减少危废约1.2万吨。

        钢琴产业是德清县洛舍镇的特色产业,拥有钢琴制造及配件生产企业近100余家,被称为“中国钢琴之乡”。钢琴生产过程中油饰喷漆环节污染尤为严重,为此2018年镇政府逐步关停环评不过关、有机废气排放不达标的钢琴厂,并转而搭建油漆共享中心,为油漆工艺生产线被关停的中小钢琴企业提供统一喷漆服务。相比传统工艺,共享中心采用“沸石浓缩+RCO脱附燃烧”尾气处理设备,大大降低尾气排放。

德清县热轧钢材生态除鳞共享中心

5.聚力新兴产业引育

        自2022年开始,湖州在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之上,开始系统性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智能物流装备、生物医药、特种材料、绿色能源、地理信息+、仿生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的“八大新兴产业链”。制定了“一条新兴产业链+一名市领导、一个链主单位、一个工作方案、一个支持政策、一个咨询智库、一支招商队伍+一个产业基金”的“161”推进机制,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机制创新与顶层设计、要素保障与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三位一体的全面支撑。2024年,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链”规上企业数达978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23.2%,占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达36.7%,比2023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地理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的历程是湖州系统性培育新兴产业的缩影。2010年德清县政府紧抓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布局机遇,果断承接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面对起步时“水田鱼塘”的困境,德清以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性举措破局,聘请10位院士担任小镇发展顾问,邀请国外专家、行业翘楚做规划布局,打造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矩阵,并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构建多跨平台,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2018年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极大提升国际影响力,并促成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目前德清已汇聚了400余家产业链企业及6500余名高端人才,实现年营收超30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高地。

        三、经验启示

        湖州以“绿色智造”为核心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多方位职能。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是在顶层设计、机制规划等方面担任统筹决策角色,同时也要发挥好服务职能,例如湖州以建设绿色技术共享平台的方式帮助企业节省转型成本。二是注重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充分结合。政策设计需兼顾刚性与柔性,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例如湖州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绿色金融等方式,以“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方式,自下而上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三是发挥科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产业创新是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核心引擎。湖州通过高校教授助行业诊断、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等形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一篇:余村故事 | 第4期 :三个变废为宝的“魔术”


下一篇:余村故事 | 第6期:一“码”驱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