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科技金融时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以智提质,“含新量”催生“含金量”
综合服务部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4年5月11日      点击率:338 次

        通过“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成立于2020年12月的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正不断在成果创新转化上取得新进展。

        院长许超介绍,研究院围绕“智能+”“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从实验室通向市场的“高速公路”,促进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在湖州的精准链接、深度融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赋能医疗健康产业,黑科技惠及一方百姓

        在“中国白茶第一镇”的湖州长兴县和平镇,每年有超十万的采茶工在和平茶山上辛勤劳作。为保障采茶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长兴县卫生健康局首次引入智能听诊设备,医生将智能听诊器放在茶工胸前,屏幕上便会出现类似“心电图”式的图标,通过智能算法和传感技术对茶工心率进行检测分析,短短数分钟就能识别心脏的潜在问题,大大降低采茶工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该智能听诊设备是研究院科研团队在智慧医疗领域已正式投入市场的一款黑科技产品,相比传统听诊器而言,它具备携带方便、传输快速、报告准确等特点,通过最新发布的AI模块,可以辅助医生提升“听音辨病”的准确率,同时也可搭载远程诊疗平台,用智能技术手段实现诊疗水平的同质共享,真正做到“治未病”。目前,智能听诊器已在浙江、上海、北京、安徽等十多个地区的大型三甲医院投入应用,据了解,医疗团队开展小儿先心病筛查、采茶工岗前体检等项目累计服务群众已超10万人次。

        “除了现有心音智能分析功能,肺音的常见特征‘湿罗音’‘喘鸣音’的智能辨别也即将在迭代版本中上线推出,这将进一步完善该设备赋能医疗的功能架构。”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一直在努力通过AI技术让基础医疗设备变得更聪明,未来,在听诊设备全面更新换代和心肺疾病辅助诊断服务等方面的市场体量将超过30亿元,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新质生产力将推动医疗健康产业迈向全智能诊疗流程。近年来,研究院智能医疗方向的团队自主研发了可实现快速凝血的超声导波血液粘度检测仪、能精准定位的肺肿瘤穿刺诊疗手术机器人、用于医美行业的低温冷等离子射流仪等一批智能化产品,助力提升医疗水平,造福更多百姓。


         瞄准低空经济赛道,空中机器人蓄势起飞

        眼下,低空经济正逐渐走到聚光灯下,迎来快速发展。研究院多款空中机器人也在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不断突破,努力抢占新风口。

        分布式电推进、整体倾转飞行控制、载人飞行续航能力……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被攻克,全电垂直起降智能飞行器“太湖之鹰”验证机制造完成,目前正进入总装阶段,产业化指日可待。该款装备不仅整合了多旋翼飞机的悬停优势、固定翼飞机的前飞速度和航程等诸多优势,支持固定场合与野外环境的应急、旅行、运输等广泛应用任务,更将带动航空电池、电驱、电机及飞机复材制造、总装集成等飞机产业集群的发展,助力湖州打造全电航空时代的技术高地。

        走进落户研究院的智能无人系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了解到,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车载无人机在动态平台上的自主起降技术,在业内首次实现高速无人车机协同作业,多架无人机在编队跟车飞行中,完成定点跟随、环绕跟踪、穿越障碍等难度动作,相当于给车、船等交通工具安装了空中“鹰眼”,为高危环境下的巡视、巡检提供了安全保障。该实验室还研发了Rofly(优飞)空地双模移动机器人,该产品实现了空地跨域移动性能,在不依赖卫星导航的基础上,可在建筑物内、密闭空间、复杂地下等场景中实现自主导航功能,目前已在煤矿、洞穴、高压电房等特殊环境下完成作业。

        低空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之一,研究院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主攻智能机器人系统、传感互联与控制、高端装备与大数据智能等领域,打造学科交叉、技术相融的混编科研团队和高能级平台,促进“科研+工程”“学科+基地”“研发+市场”的协同发展,为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动力。

        融合当地重要产业,因地制宜创出共富经

        近年来,湖州市力推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研究院用“智能+”赋能助力当地物流装备产业迭代升级。研究院加大与地方企业对接,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院与诺力智能装备、浙江大学共建的“特种智能仓储物流装备重点实验室”成为湖州唯一一家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首批认定的全省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重点突破了智能算法、机器人导航调度等关键技术,有力支撑湖州物流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项技术可以赋能无人叉车进行室内外跨区域调度、多机调度,在应对雨、雪、风暴等恶劣天气时,智能叉车避障的安全性、可靠性依然能达到95%。未来,产品还将面向物流、仓储、厂区、码头等多行业多场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量身定制。”项目负责人介绍。

        同时,研究院还针对当地产业特色需求,加快了研究成果的市场孵化。湖州是我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但当前面临养殖人员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研究院团队因此研发了智能无人虾蟹养殖船,并于2023年底交付使用。“该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养殖业的效率。”项目负责人说,“目前团队已与多个大型水产养殖基地达成合作。”据了解,智能无人虾蟹养殖船是一款可以高精度巡航定位、全面避障、智能覆盖路线规划和自动化作业的无人船,可广泛应用于虾、蟹等水产养殖业,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升级。

        让科技成果乘上新兴产业发展之势,走出“实验室”、迈向“应用场”,是助推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湖州育成壮大的土壤与养料。其背后是“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模式带来的强力支撑,该模式是研究院在全市率先试行,由浙大湖州研究院、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科创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组建而成,有效推动了研究院技术创新的快速落地。三年来,研究院共孵化了39家科技型公司,其中入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与4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当地企事业单位上百家。

        一路走来,研究院坚持在成果转化中向新而行,以智提质,“含新量”“含金量”连连攀升。今后,研究院将进一步推进对我市智能物流装备、仿生机器人两大新兴产业的赋能,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好风景孕育大创新、大创新转化新经济”的愿景而奋进。


(点此获取原文链接)

上一篇:南太湖号 湖州日报 | “新”潮澎湃南太湖丨“顶天立地”筑非常之观——探访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


下一篇:湖州日报|向“新”而行 向“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