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智能流体机械研究中心主任赖周年正在与同事调试自主研发的产品,经过多年的迭代更新,他的水泵智能控制系统已经成功打入市场。
“我们可以在恒压变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10%~30%左右的二次节能效果。这个项目最初是来源于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我们想着要把这个技术做到效益最大化,不要让技术烂在实验室里头。”赖周年坦言,他的产品能够成功从“实验室”走进“车间”,主要得益于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的支持。
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转”起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探索出了“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在湖州的精准链接、深度融合。
近3年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共孵化了39家科技型公司,同时与4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当地企事业单位上百家。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要厘清‘一院一园一基金和一智库平台’这样的发展模式,加强项目孵化的力度,用专业化的团队来加速孵化创新成果落地,实现科创产业化。”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说。
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把科研放在绿水青山间,也是湖州近年来的首创,西塞科学谷是湖州市重点打造的“生态+科技+产业”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其中,2023年10月入驻的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湖州首个“国字号”科创平台。眼下,实验室重点对高端控制装备、新能源与储能等领域开展研究攻关,为湖州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关键在于打破行业和体制壁垒,促进人才的跨界流动与融合。为此,湖州市积极搭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合作平台,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解决人才跟产业需求不匹配、解决人才留不住、编制不能流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全员双聘双融的政策,让企业熟悉科研工作,让科研工作者也可以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为人才双向流动打开了‘旋转门’。”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长伍建华说。
王思佳是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他在2022年加入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在人才共引机制的支持下,他开展了海洋生物制品的产业化研究,部分科研成果已经落地转化。
“研究院作为一个桥梁,能够帮我们链接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端的资源,最终把人才项目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未来我们会更多地将自身的优势和当地的特色资源结合,协同发展。”王思佳说。
目前共有12人通过浙工大“双融学者计划”备案,组建人才“双融”创新创业团队27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1000万元,共孵化科技型企业55家,让人才共享流动的“单向门”变成了“旋转门”。
近年来,湖州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连续两年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一,探索了诸多创新发展路径。这其中,湖州依托德清莫干山和西塞山科学谷两大核心科创平台,通过体制机制突破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多要素的有机耦合,为区域教科人融合发展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州范式。
湖州的实践表明,破除教科人协同的制度性梗阻,需要构建“人才共享—成果转化—生态赋能”的立体化创新体系。湖州以创新要素融合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上一篇:外国友人齐聚新区,看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