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号 湖州日报 | “新”潮澎湃南太湖丨“顶天立地”筑非常之观——探访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
综合服务部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4年4月19日      点击率:88 次


编者按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即日起,南太湖号推出“‘新’潮澎湃南太湖”系列报道,以“聪明的实验室”“奔跑的小巨人”“激情的创业谷”三个子系列,分别聚焦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小巨人企业和产业平台、“创谷”在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赛道上,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激情实践,生动反映太湖南岸向“新”而行的勃发生机和澎湃动能。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4岁的浙江大学副教授俞建杰介绍起眼前不足一尺高颇像探照灯的宝贝疙瘩时,眼里有光,“我研究无线激光通信近20年,3年前来湖州破题。我们研制出的激光通信终端可以‘镶嵌’在卫星上,就像‘星链’一样,在太空包裹住地球,织起一个密集的通信毛线球。”


俞建杰坦承这项工程独立自主具有重大意义,“该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至关重要,一旦有突发情况,只有自主可控的通信网络才不会受制于人,被人断了耳目。”当前,他带领30多位科研人员依托浙大湖州研究院组建了比羿激光科技(湖州)有限公司,团队研发的星载激光通信载荷已通过央企预验收,最快可以在年底完成发射入轨。  

“顶天”:立足科学前沿,破解科学尖端问题。

“立地”:立足实情,面向国家、社会、企业需求推进成果转化。

“浙大湖州研究院就是要‘顶天立地’。我们的使命在于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创新驱动,完成从‘1到N’的市场转化。”研究院院长许超阐释着研究院的理念。


时而轻巧掠过灌木,时而快速躲避竹子,时而交叉变换队形……就在2年前,浙大湖州研究院有一项蜂群无人机自动避障的实验引起业内不小震动。

 “在复杂环境中的集群飞行,一直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该项目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高飞说,“我们用数学算法攻克这个难题后,现在由无人机集群所构成的多机器人系统已被广泛部署于众多场景中,包括巡检、搜救和电影制作等多个领域。”

定点跟随、自主降落、环绕跟踪,前不久,研究院集群机器人自主导航研究中心又传好消息,“90后”青年科研项目带头人曹燕军带领的团队,实现了车载无人机在动态平台上随飞随落,在业内尚属首次。 

“相当于建立一个虚拟的风筝线,给车、船等交通工具安装空中鹰眼,将无人机当风筝放,不管行动轨迹多么复杂,都不会影响车跟无人机之间的协同。”曹燕军介绍。  

目前,科研团队已成功试验多架无人机编队跟车飞行,并完成穿环、过障碍等高难度动作,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并成立了湖州飒远科技创新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解决机器人甚至是集群机器人的定位难题,在国防、灾后救援等场景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科研很单纯,可以做到极致。但实用是关键,我们要做市场最迫切的创新。”许超说,“湖州著名教育家胡瑗‘明体达用’的理念很有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要致力于尖端领域的创新,更要落地,在原有基础上,布局从无到有,实现从有到优。”据统计,浙大湖州研究院现有近500名科研人员、25个科研团队,已成功孵化38家科技企业。

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看似不远,却非易事。面对这道难题,研究院采用“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的“四个一”模式,即浙大湖州研究院、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科创产业投资基金、研究院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照顾”到每一个可转化的科技成果。  

今年2月,由研究院龚海团队孵化的企业——上欧科技(湖州)有限公司成为浙大湖州科创基金首个投资签约项目。 

“这也是填补国内空缺的一项芯片检测技术。”龚海说,“芯片生产有上千道工序,即便每道工序合格率控制在99.9%,那上千个0.99相乘,不良率就非常大。我们根据企业需求,让检测提前介入,全流程监控,就能及时发现瑕疵,将0.01的差错消灭在生产中。”

破茧方能成蝶。 

浙大湖州研究院以“智能+”为核心,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仪器、智能集成装备、智能数字应用等领域推进创新研究和“产学研”融合。“我们瞄准的赛道,既要有含‘新’量,又要有含‘金’量。”许超表示,“接下来,研究院将聚焦关键技术攻坚,不断完善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体系,努力推动更多新质生产力落地生长。”


点此获取原文链接




上一篇:中华人名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浙江:湖州首家全省重点实验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