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这家研究院科技成果“接地气”!
综合服务部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5年4月9日      点击率:29 次

当科技创新从“实验室盆景”变为“产业风景”,会释放怎样的经济动能?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一批“接地气”的硬核科技成果正打破传统边界,从能深入特殊环境的物流机器人,到让基层医院用上国际领先诊断设备的“AI听诊器”;从替代潜水员清洗万吨巨轮的“水下保姆”,到让无人机在GPS失效区域照常工作的“黑科技”……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科研突破,正在湖州这片创新热土上加速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


        机器“特种兵”:替人闯险境,为行业护航

在高温环境的安徽铜业电解车间,一群身披银色“铠甲”的物流机器人正灵活穿梭,取代传统人工叉车作业。它们是智能重载运输车,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发,能够在强电磁干扰、高温反射等极端环境下保持厘米级定位精度,破解重载运输与特种物资储存的难题。“单台设备年均可节省人工成本300万元,减少柴油消耗200万元,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再造5200棵树木的固碳能力。”该项目工程师任杰指着模拟场景中的多机协同系统说。而在千里之外的舟山,另一群“水下特种兵”——搭载空化射流的船舶清洗机器人,正以每秒2米的速度贴合船体清除藤壶,既不损伤涂层,又让船体阻力降低15%,每年为船东节省百万燃油费。

 

重载运输车

 

        医疗“云专家”:把三甲医院“装”进乡镇诊所

        “听诊器听了几十年,第一次看见病灶在屏幕上‘现形’。”在湛江南粤康复医院,梁医生通过心肺疾病AI辅助诊断系统,仅凭患者心肺音就锁定了心脏瓣膜病变。这款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孵化的设备,凭借5万例国内顶尖三甲医院的标注数据,让基层医生也能共享顶级医疗资源。而在手术室里,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正在发生,碘-125粒子植入机器人以亚毫米级精度,将放射性粒子精准送入肿瘤内部,全程由机器人自动化完成,手术时间缩短20%,辐射暴露风险趋近于零。医疗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周春琳表示,该技术已申请百余项专利,未来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标配”。

 

心肺疾病AI辅助诊断系统

 

        水中“硬科技”:海洋经济的“无人化变革”

长兴县洪桥镇上,一群“无人船”正改变着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它们根据AI算法规划最优投饵路径,将虾蟹死亡率降低30%,亩产提升20%。“过去养蟹全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养殖户老钱算了一笔账,一条船管理100亩的塘口,用船成本一天差不多3毛钱,这相当于两个工人一天的撒料工作量。工人不参与撒料工作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别的事情,整个养殖流程效率大大提升。在太湖,另一队“双域探客”机器人正潜入水下50米,用水下观测技术为铁路桥、太湖的水坝做“全身CT”。“在水下建筑物检查领域,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潜水作业的5倍以上。”海洋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李冠男说,传统潜水检测危险性高,对潜水人员身体伤害大,作业效率低,“双域探客”机器人能将作业成本降低50%。

 

无人船

 

        智能“向云端”:哪里需要哪里飞,低空未来已来

当一架形似“变形金刚”的无人机在矿井通道垂直起降,瞬间切换地面行驶模式,工程师们正在验证一个新场景,在GPS信号屏蔽的地下矿区,它既能运送应急救援物资,又能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地图。“这填补了国内空地双模机器人的空白。”集群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曹燕军透露,该设备具有灵活作业能力,地面运动续航超过1小时,待机续航超过5小时,已应用在搜寻搜救等场景。抬头望向天空,一款融合石墨烯电池与混合翼构型的飞行器正蓄势待发,“500公里续航、1吨载荷,未来城市物流配送可能由这些‘空中卡车’承包。”空天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范丽描述。

 

“变形金刚”的无人机

 

        芯片“突围战”:把算力命脉攥在自己手中

在看不见的微观世界,一场“芯片战争”悄然打响。研究院的AI芯片团队用存算一体技术突破“内存墙”,让无人机在低功耗下跑出“云端算力”。光量子雷达芯片则利用单光子探测原理,让自动驾驶汽车在暴雨中也能“看透”前方200米路况。“我们的芯片不怕干扰,连电磁脉冲武器都拿它没办法。”量子芯片项目负责人赵义博说道。这些“中国芯”已悄然进入智慧工厂、安防机器人等场景,为制造业装上“安全大脑”。

 

光量子雷达芯片

 

“让技术走出象牙塔,关键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研究院院长许超指着展厅里的“四个一”产业化路径图说,“我们要遵循‘找准钉子造锤子’模式,由企业提出痛点,研究院定制开发,再通过联合运营分摊成本,共享利益,让数十项成果平均转化周期大大缩短。”如今,研究院已形成具身智能与无人系统、先进感知与核心部件、低空经济与飞行装备、场景智能与专业模型等多类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企业产值突破五亿元。

站在太湖南岸,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正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与热情,把更多“实验室火花”转化为“生产线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将在这里激荡出时代的回响。


原文链接


上一篇:喜报!我市4名技术经理人获评全省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