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故事 | 第14期:生态警务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院长办公室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5年8月8日      点击率:103 次

 编者按】
        自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来,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故事”是“两山”转化的故事,是绿色创新的故事,是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余村故事”起源于余村,发生在全国,启示给世界。我们即将迎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有很多实践经验值得去挖掘、讲述与推广,为此,编写组挖掘整理了若干发生在湖州的“余村故事”,与大家分享。   

        对应SDGs目标:SDG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6(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

一、背景

        在我国,生态警务是一种将生态安全保障与警务工作紧密结合的新型现代警务式。它强调公安机关在履行传统警务职责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生态环境领域,通过依法加大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力度,提升生态安全治理能力。20246月,生态警务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意见》作为助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生态警务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警务模式在处理生态问题时往往以事后打击为主,很难将生态破坏控制在始发阶段、萌芽状态,同时存在治理过程执法力量弱、部门协调难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湖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治理警务改革。2013年最早推行河道警长;2015年开始部署开展守青山、护绿水专项工作;2021,在全国率先推行"生态警务模式并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起具有湖州公安辨识度的生态警长护航体系,营造全警守护生态新格局。 

做法与成效

        2021年,湖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治理警务改革,创新打造了以湖州大地更美丽、人民生活更美好、公安形象更美誉三个更美为愿景目标,以履行严厉打击生态领域犯罪、深度融入生态协同治理、全面护航生态价值转化三大职责为目标定位,以主动型警务、协同性警务、智慧型警务三型内涵为基本特征,以生态警长、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三项建设为载体抓手,以技术变革、机制变革、体制变革三轮驱动为方法路径的生态领域现代警务新模式202311月,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生态警务地方标准,在内涵特征、建设标准、机制规范等方面填补了领域空白,并推动生态警务向浙江及全国其他各地推广20244月,全省生态警务建设现场会在湖州顺利召开。

        1、构筑从全警到全民的生态守护体系

        针对生态执法以事后打击为主、事前防范弱的问题,湖州创新打造“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的生态守护体系,将生态治理从全警延伸到全民,让被动转为主动。

        “生态警长”作为实施区域生态专业化监管的专职警长,是生态警务工作的领头人,一般为公安部门的在职人员。其前身是湖州在2013年开始推行的“河道警长”“林区警长”,之后不断拓宽外延,2022年开展改革后,将其统一划编为“生态警长”,并围绕“河道、湖泊、林区、矿区、市场、路段、项目、景区”等重点区域,将全市划分为 1055 个网格,生态警长同步编入网格,布建了“市一县-镇一村"四级架构的生态警长共计2185名,实现全市 7373 9380 公里河道、153 个湖泊、157 个水库、113 个农贸市场、主要林区、矿区、路段以及市重大工程全覆盖。“生态义警”是帮助公安开展生态治理工作的网格员、志愿者及公益组织,是湖州生态警务的重要群众力量。生态义警具有社会接触面角广、信息掌握早等优势,形成了92支近4000人的“生态义警”队伍,围绕当地盗伐林木、非法狩猎、非法捕捞等重点领域,开展日常巡逻、隐患排查、线索上报。2024年为止全市共组织志愿活动1200多场,上报和流转线索1300多条,化解环境类矛盾纠纷上百起。“生态警务联盟”是指联合旅游景点、网红商家等社会力量组建专业队伍,开展生态宣传、物种保护等专项行动。这些商家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且景区一般人流量大,在进行生态普法教育的宣传活动时很具优势。目前湖州吴兴长颈鹿庄园、南浔古镇、德清江南瑶坞、长兴龙之梦动物园、安吉“深蓝计划”咖啡等16家成员已加入了生态警务联盟,

同时加强人员专业化管理及培训。例如针对生态警长,先后出台“五项”职责清单、“六防”工作法、及“七率”考评细则等一整套专业管理办法,并通过“生态卫士”掌上执法应用,构建起“日常巡查—线索上报—信息流转—考核评估”闭环式管理机制;与公安大学、浙江警察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等建立常态合作模式,培育上百名懂业务、精技术、善总结的生态守护专业人才,解决了区县一级生态人才紧缺问题;南浔依托生态警务联盟组建由专业警长、行业协会等专家团队,邀请渔业专家免费为渔民上门指导,为水产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推动生态养殖“零污染”。在这种模式下,湖州公安主动发现线索、破获案件占比提升至43%,总体打处质效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同类地区第一。


        2建立从跨部门到跨区域的协作治理机制

        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区域,针对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单打独斗”问题,湖州创新构建生态联勤共治实体中心与联动机制,并延伸至长三角区域协同,形成多层次协作治理体系。

        一是建设支持跨部门协作的实体化运作中心。2023年,湖州市公安局会同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台《全面推行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市环境问题最集中和服务百姓最便利的区域,建立 13 个不同主题式生态联勤警务站,成为湖州生态警务基层工作的支点。如围绕水环境,建立运河、西苕溪、黄金湖岸等生态联勤警务站;围绕企业园区环境,建立下昂工业园区、高新园区等生态联勤警务。在此基础上,建设区县级部门协作实体化运作中心,20241月,吴兴区建成全国首家区县级生态共治中心(生态警务联勤共治中心)并投入使用,此后全市生态共治中心实现区县全覆盖

        二是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依托各区县生态共治中心,公安、市场、生态等各部门通过数据共享、问题共查、执法共商等方式实现跨部门共治,成为各区县生态警务的战略中心。中心实行由区委生态办统领、公安等6部门常驻、其他部门轮驻的“1+6+X”运行模式,各部门专职人员在中心进行统一办公,通过汇集各部门信息系统掌握的数据,按照事件、行政和刑事三类标准统一研判后分类流转主责部门集中处理,同时依托生态执法一体化协同机制绿盾在线协同工具,联动多部门多警种实战,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融合度显著提升。以最早建立的吴兴生态共治中心为例,已帮助吴兴公安协同处置问题220余起,破获生态刑案1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名。

        三是建立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湖州与上海、江苏、安徽及杭州、嘉兴等周边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依托生态联勤站、生态共治中心,围绕环太湖、大运河等生态区域点位,常态化开展信息互通、情报共享、犯罪打击等联合行动,打破生态保护跨区合作壁垒例如针对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依托南太湖生态治理中心,统筹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公安水警、太湖渔政和市、区两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业企业、生态义警等力量资源,对太湖、苕溪水域生态问题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太湖流域生态守护;针对大运河的环境治理,在德清新市等3地建设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并在202410月签署了《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生态警务区域协同工作协议》,明确了5地公安机关合作内容;织里乔溇站点作为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实现了“共治延伸一公里,生态守护无省界”,共联合查处非法捕捞等案件24起,联管核心区环境民意投诉数和矛盾纠纷数分别下降26%31%



        3打造数字赋能实战的协同智治样板

        针对各部门信息流通不畅、数据利用率低、技术实战应用度不够等问题湖州在全省大数据赋能中心整体框架下,推出全省首个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构建大脑+云眼睛+智手脚”的生态保护合成作战体系,全方位赋能生态警务工作

        一是打造数据中枢 “芯大脑”激活数据要素效能。通过先进的数据中台技术,深度整合汇聚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市场监管、公安等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生态要素、风险隐患、案件线索、协同治理4个专业主题数据库,并搭建了数据共享、分析研判、指令流转、效能评估”4大核心协同板块。芯大脑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生态数据全量接入、一舱归集,治理网格全域覆盖、无缝衔接,以及指令执行的末端贯通、直达一线全市生态资源要素分布与动态可一屏全景展现,风险隐患与违法线索情报能够一网融合感知、智能预警,指挥调度指令可一键精准下达、闭环管理。平台成功获评浙江省数字法治系统第三批好应用

        二是构建智能监测 “云眼睛”强化风险预警能力。依托芯大脑汇聚的数据资源,深度聚焦生态犯罪规律特点,运用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研发并上线净水”“净土”“净废”“净林”“净市五大子场景。以打击林区非法狩猎为例传统人力巡查发现效率低、覆盖面有限。平台创新融合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历史案件信息、人员活动轨迹、地理信息、气象数据等多维信息,研发上线打击非法狩猎智能预警模型,通过自动分析异常活动模式,精准识别潜在非法狩猎行为并及时发出预警。自应用以来,预警准确率达到82%的高水平,已成功预警并协助执法人员现场劝阻、制止非法狩猎人员100余人次,有效震慑了犯罪,显著提升了森林资源的主动防护能力。

        三是组建协同攻坚 “智手脚”增强实战处置效能。为将芯大脑的决策指令和云眼睛的预警情报高效转化为实际的治理行动,湖州市在市公安局大数据赋能实战中心的统一统筹指挥和强大技术支撑下,以实体化运行的环侦(环境犯罪侦查)作战中心为核心载体和枢纽,创新性地推动生态、市场、烟草等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常态入驻、集中办公,实现了情报共享即时化、分析研判一体化、联合行动协同化。通过智手脚的高效运转,成功建立了案件线索双向移送、执法证据即时固定、专业问题协同会商、重大行动合成作战的顺畅机制,实现了生态守护由部门单打独斗行刑无缝衔接、多方共治共管的革命性转变,大幅提升了打击生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效率。


三、经验启示

        湖州生态警务以全民共治凝聚社会合力,以跨域协同破除治理壁垒,以数字赋能重塑业务流程,为现代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要注重全民共治共享。湖州通过“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三级体系,将专业监管、群众参与和社会资源深度融合,这一模式通过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动员,推动生态治理从“全警发力”升维至“全民共建”。二是要推进协同治理。针对生态治理中的“碎片化”难题,湖州以实体化平台和制度化协作破局,纵向层面通过生态联勤警务站、区县级生态共治中心构建“支点—枢纽”式治理架构,横向层面推动区域信息互通、联合行动和标准统一,显著提升了综合治理效能。三是要深化数字赋能。湖州以生态警务协同智治应用为核心,通过技术变革驱动流程再造数字化与实战化的深度耦合,为生态治理提供了精准化、高效化的技术支撑。


上一篇:余村故事 | 第13期:守正创新下的湖州历史文化传承


下一篇:余村故事 | 第15期: 以“绿”筑港 以港兴产 以产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