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生态变成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一条鲜明路径。以浙江安吉为代表的实践表明,只要把生态禀赋当作生产要素来经营、把农民当作价值链中的“股东”来设计制度,绿水青山就能托举更普惠的增收与更可持续的治理。
安吉县是位于浙江北部的生态县,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其特色。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空气优良率维持在95%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先后获评全国首个生态县和联合国人居奖。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县探索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安吉县在发展过程中努力践行绿色共同富裕理念,既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在保护并利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充分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又要实现人民对金山银山的共享,链接绿色发展与农户收入增长。
主要做法
——以生态价值实现为核心,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安吉县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的一个直接动因,是为补上生态产品长期存在的“难以计量、难以定价、难以交易”这一短板。其路径是把分散的生态要素纳入统一的产权与价格体系,形成可计量、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基础,从而提升治理效率。安吉县毛竹资源丰富,县域毛竹林面积约86万亩,毛竹产业从历史上就是安吉发展的经济支柱,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毛竹成为最先受到关注的资源。2020年,安吉县创新成立“两山合作社”。这一极具特色的生态产品经营管理平台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县生态资源,尤其是毛竹,进行摸排确权、估值收储和交易转化。两山合作社将零散的生态资源纳入县域统一台账,已入库资源374处、点位882个,明确类别、区位、权属状态与开发限制等信息,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两山合作社在估值环节实行“双轨制”:对生态类资源按照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技术规范进行价值测算;对暂缺统一定价标准的资源引入第三方评估,以可比案例和预期现金流为主的综合方法确定估值区间。当前,两山合作社主要通过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和“浙林碳普惠”两条通道,与企业机构、公共部门和大型活动主办方开展交易,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上述做法一方面把“难确权、难定价”的生态要素转化为标准化资产,另一方面以平台的统一议价与统一披露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信用水平。
在逐步完善竹林碳汇项目的基础上,安吉县持续扩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范围,推动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县以特定流域单元为管理对象,先行完成水生态产品的分类核算、权利登记与目录编制,明确供给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项目的核算口径;在权利安排上实施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证制度,原则上设置10—20年的经营期限并明确变更与退出规则;在交易组织上由县属国企先行受让并统筹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管护,再面向社会主体公开交易;在收益管理上实行财政专户归集与分配规则前置、专班协同决策与台账化管理。目前已完成多批次经营权出让与再交易,发放了首张经营权证,并在“经营权证+运营预期收益”的基础上落地融资工具。
——以村镇抱团发展为突破口,打破资源边界限制。生态空间天然连续,而行政区划具有人为边界,两者并不总是一致,因此单村或单镇独立推进项目建设时,往往难以在规划、基础设施和市场化运营上形成规模与合力。安吉县以资源协同整合为导向,鼓励发展镇域平台和跨镇片区两类组织路径,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和统一运营,减少碎片化开发与同质化竞争。在镇域层面,由各行政村按照约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镇级投资运营主体,构建“多村共建、平台统筹”的治理架构,统一编制镇域资源目录和年度项目清单,组织可研评估与投资决策,形成“强弱互补、红利共享”的模式。比如梅溪镇联合23个村集体合资共建安吉苕溪产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山地光伏、水上光伏、农林光伏等绿色“光伏+”产业,一期工程每年为强村公司创收70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1.08万吨。在跨镇层面,该县支持生态禀赋相近、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间抱团组合发展,共同编制片区总体空间规划与产业定位,统一品牌策略与对外招商口径;对骨干交通、公共服务与产业载体进行一体化布局。如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三个乡镇组团发展,将4.86平方公里的小余村延展为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构建成文旅民宿、音乐动漫等产业的发展沃土。
——以“两入股三收益”为落点,链接居民增收渠道。安吉县推动村镇将生态资源价值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并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在与社会资本合作过程中,村镇以两山合作社建立的资源清单与权属底册为前端依托,按GEP与第三方评估形成入股价,遴选农旅、文旅、文创、康养等项目并校核生态约束,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入股,一是房屋、土地等资产,二是生态景观、环境容量等资源。在此基础上,明确村集体和居民“租金、股金、薪金”的收益结构,即村集体根据要素投入获得租金,按照股权协议和经营状况获得股金,并与村集体成员进行收益分配,而居民自己也可以就地实现就业,获得薪金。其特点在于对生产要素明确权属、占股与分配周期,实行专账核算与信息公开,确保“看得懂、拿得到、可核验”。如天子湖镇里沟村引入明康汇生态农业项目,合同明确本地优先用工与培训,带动7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薪金合计约336万元。在入股获得长期分红的同时,村集体股金按协约规定为“优先股”,进一步降低了居民收入波动风险。
改革成效
——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村集体投资运营能力。在安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各项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项目丰富了当地的资源库,引入多样化产业,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8月,各机制、项目累计为村集体创收约3.98亿元,其中公益林补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奖补等生态补偿构成稳定底盘,贡献约1.81亿元;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为重要增量——竹林碳汇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分别创收1.04亿元和0.37亿元(预计)收入,“两入股三收益”机制合作项目已创收0.59亿元,并且形成了长期股金的现金流。此外,村集体还通过林地综合整治进行资源整治与盘活,获得收入1800万元。村集体将部分收入继续投入当地生态治理和公共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本地营商环境。
——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提高环保意识。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综合改革,把“看不见的生态要素”转化为看得见、可分配的家庭收入来源,居民收入由单一务工向“薪金+租金+股金”的多元结构转变。截至2025年8月,累计带动居民增收约6.63亿元。其中,林地综合整治约2.97亿元,主要来自整治施工、抚育管护与阶段性收益;竹林碳汇约1.99亿元,依托CCER与“浙林碳普惠”实现碳汇变现并按规则分配到户;生态补偿约1.26亿元,涵盖护林(河)员等公益性岗位及相关补助;在不统计薪金的情况下,“两入股三收益”机制项目已为居民创收4200万元。收益与生态绩效的直接关联,促使居民认识到“生态本身就是资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主动减少面源污染、参与河湖保洁和林地抚育,形成“人人关心生态、家家共享收益”的内生动力,环保意识与公共参与度同步提升。
——形成特色产业,擦亮地方发展新名片。安吉县围绕“生态+文旅”的在地化供给,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吸引民宿、露营、研学、亲子与运动体验等多种业态并举,带动了从住宿、餐饮到文创、农特产品加工的全链条发展。以民宿为例,截至2023年,安吉县共有广义概念上的民宿1800多家,形成包括农家体验型、观景度假型、艺术体验型、运动体验型、民俗体验型等多品类的民宿产品。此外,还建设了“天空之城”旅游区、一天卖出8818杯的“深蓝计划”咖啡店等消费打卡点位。以生态资源为核心资产的产业化开发,有助于把村庄从“景点”培育为消费“目的地”,在更长周期内稳定释放品牌效应与溢出效应。
——吸引广大人才,支持青年入乡发展。安吉县把“产业+环境+制度”打包供给,并依托逐渐成熟的潮流产业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出“招引10万大学生”计划,形成来得了、留得下、能发展的闭环。构建专班统筹与兑现前移机制,青年入乡后社会保险参保次月即可享受就业创业补贴;与农商行合作推出1亿元“青年故乡创业贷”,以政银协同降低创业融资门槛;实施共有产权房与购房补贴,提供可负担住房。以青创学院为枢纽,集培训、辅导、路演、项目孵化与市场对接于一体,联动绿色产业链和“两山”平台开放真实应用场景,促进创意快速转化为产品与服务。优良生态与绿色产业体系构成核心吸引力,人才与产业、场景深度耦合,青年回流意愿增强,常住人口持续提高,为县域创新与乡村新业态提供了持续的人才供给。
经验启示
——绿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发展,而绿色发展要求把生态资源要素纳入生产与消费体系,为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新的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动能。在供给端,通过统一的识别、计量与交易,把以往“看不见”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可运营的资产,形成持续的现金流与可融资的资产池;在需求端,围绕健康、休闲、文化体验等需求扩容,带动旅游、康养、绿色制造、生态农业等产业升级。当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碳交易等工具将外部性内生为企业成本时,会倒逼技术进步和能效提升,产业结构随之向绿色、低碳、高附加值转型。从共享角度看,绿色比较优势为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支点:欠发达地区往往“藏着好生态”,只要把生态产品价值稳定转化为现金流,就既能通过区域协作“向外卖生态”,也能依托文旅、康养、特色农业与生态工业“在地长产业”,让更多居民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进入价值创造链条。
——以协同治理推动绿色共同富裕。生态产品具有强外部性,单一主体难以自发承担长期保护成本,也难以独享全部收益,必须通过机制设计实现多方主体的激励相容。既要把生态价值“算出来、立起来”,以统一核算与权证制度将公共生态要素转化为可交易、可分配的权利束;也要把外部性“纳进来”,通过许可、补偿、碳交易、生态绩效考核等手段把环境成本内生为企业与项目的刚性约束;更要把群众“请进来”,将居民的权利和收益与生态绩效直接联结,形成可持续的参与与监督。对于政府来说,重点在于规则前置与治理透明:在确权、估值、准入、分配、退出等关键环节统一标准;以公共平台和专班运行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科学可信的方法论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权责利可核验、可追溯。对于企业来说,重点在于让它们看到生态产品的价值,通过签订“生态绩效—收益联动”条款引导其参与生态经营的过程。对于居民来说,重点在于共享红利,将生态收益转化为居民到手收入。通过上述设计,政府确保实现高效可控的公共治理与生态目标,企业在明确边界与稳定预期下获得可持续经营回报,居民分享生态红利并提升公共参与能力,三方在统一制度框架内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协力推动绿色共同富裕的实现。

来源:中国财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