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洪桥镇的水产养殖基地,多艘“无人船”依托先进的AI算法,精心规划出最优投饵路径,为每一片水域量身定制了精准的“营养方案”。目前,基地虾蟹死亡率显著降低30%,亩产更是实现了20%的大幅提升。
“过去养蟹全凭经验,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有了数据的支撑,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养殖户老钱说,一条“无人船”就能轻松管理100亩的塘口,每天的用船成本仅0.3元,这仅相当于两名工人一天的撒料工作量。
这些“无人船”是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开发的。研究院院长许超介绍,近年来,他们由企业提出痛点,研究院开发,再通过联合运营分摊成本,共享利益,缩短了数十项成果的转化周期。如今,研究院已形成具身智能与无人系统、先进感知与核心部件等多类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企业产值突破数亿元。
太湖之下,一队“双域探客”机器人如同勇敢的水下探险家,悄然潜入水下50米的深处。它们凭借先进的水下观测技术,为铁路桥、太湖水坝等水下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全身CT”检查。“传统的潜水检测工作不仅危险性高,而且作业效率低下。如今这款机器人不仅降低了作业风险,还使作业成本降低了50%。”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海洋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李冠男介绍。
在某矿井通道,一架无人机瞬间切换地面行驶模式,既能运送应急救援物资,又能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地图。“这填补了国内空地双模机器人的空白。”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集群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曹燕军说,该设备已应用在搜寻搜救等场景。
“听诊器听了几十年,第一次看见病灶在屏幕上‘现形’。”在广东湛江南粤康复医院,医生通过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开发的心肺疾病AI辅助诊断系统,仅凭患者心肺音就锁定了心脏瓣膜病变。而在湖州市中心医院的手术室里,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发的碘-125粒子植入机器人以亚毫米级精度,将放射性粒子精准送入肿瘤内部,全程由机器人自动化完成,手术时间缩短20%。医疗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周春琳表示,该技术已申请百余项专利,未来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标配”。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把更多“实验室火花”转化为“生产线动能”,让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在太湖南岸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