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春秋,精耕细作;乘风破浪,化茧成蝶。浙大湖州研究院自市校签约设院以来,经历了从零到一的诸多突破,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快速成长,小步快跑,稳中求进,蹚出一条集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多跨协同发展之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是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年,也是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之年,研究院坚持以“打造高能级、高水平、高产出的校地协同创新平台”为目标,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并进与双向赋能,突破“人才科技兴”向“产业经济强”的跃升,全力以赴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点“智”成金。
从扎根到结果,“产学研融合”行稳致远。一直以来,研究院以“激活科研存量,催生创新变量,挖掘产业增量”为导向,结合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引入浙江大学相关学科资源,深化拓展“智能+”“机器人+”核心领域,聚焦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仪器、智能集成装备、智能数字应用等四大研发方向开展创新研究。研究院已入选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了智能无人系统省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侨联侨界创新创业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市级重点实验室、湖州市产业培训学院等平台,建成25个院属研究中心与19个联建研究机构,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6项,申报发明及实用新型等专利178项,授权64项,各类科技开发与服务项目合同经费破亿元,为在湖州培育出更多更强的战略科研力量与产业创新硕果打下扎实根基。
从投入到产出,“四个一模式”协同发力。采用“创新创业+产业资本”双轮驱动、“内部孵化+外部引育”并行发展的产业服务模式,全链条赋能项目产业化,塑造产业新动能与新经济,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研究院在全市先行先试,采用“一院一园区一基金一平台”模式(即浙大湖州研究院、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科创产业投资基金、研究院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提升造血能力,促进转型发展。今年4月,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在南太湖新区开园,重点承担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产业资源对接、项目投融资对接、创业载体建设与运营等,并设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科创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定向支持研究院孵化引育的科技企业。未来将重点面向半导体检测、智能通感算一体化芯片、智能系统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光电装备与仪器分析、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企业孵化与产业加速服务。
从落地到腾飞,“研究院经济”跃迁发展。转化的关键是助推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高端产业集聚。就在本月初,由研究院孵化的专业从事大尺寸金属3D打印工艺控制方案和设备研发的融速科技工厂在南太湖新区正式落成,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增材制造创新研发平台,成为培育高成长值、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型企业的样板。像这样在研究院孵化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三年来孵化科技企业34家,通过“科技+人才”雨露计划和“创业合伙人”计划,对接湖州新兴产业链、浙大科技园、浙大校友企业等多方的优势资源,当前多家企业已初步达成了投融资意向,共同推动企业成果向市场转化与推广,用心打造项目孵化的“湖州模式”,为产业腾飞插上“硬翅膀”,助推当地“研究院经济”更好发展。
“转化”之路任重道远,行则将至。浙大湖州研究院将在第四轮“1381”市校合作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弘扬“湖鹰”精神,发挥“头雁”效应,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好风景孕育大创新,大创新转化新经济”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