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实干争先三周年 · 创新活力涌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院长办公室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5年6月30日      点击率:9 次
        近日,南太湖号文章《实干争先三周年 · 创新活力涌动塑造发展新优势》重点提到浙大湖州研究院孵化项目,让我们一期来看看吧

        近年来,我市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总载体和总抓手,深入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两篇改革文章,加快科技创新来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自评价以来稳居全国第一位,多项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

6月17日,在南浔“万亩千亿”产业平台,随着曝光机缓缓吊起搬入及最后一块屋顶混凝土浇筑完成,浙江莱宝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MED)项目首台曝光机正式搬入、新建模组车间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该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预计在7月底完成所有的改造。模组项目是力争10月中旬主体完成,设备开始搬入,12月底完成所有的装饰装修工作。”中建八局生产经理郭开祥说。

        总投资达到90亿元的浙江莱宝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MED)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月产320万块微电腔显示屏(以代表尺寸12.3英寸折算)或月产50万块微电腔显示屏(以代表尺寸31.2英寸折算)的生产能力。作为链主型项目,对于我市打造泛半导体产业集群,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支撑作用。




        “2022年8月至今,湖州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增长极为着力点,打造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建链至今,累计签约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135个,签约总固投1091亿元。”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与成果转化处处长曹雄飞表示莱宝高科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项目,是我市6年来唯一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大高新项目,龙头项目的引入也会推动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集聚发展。




        一面是产业项目厉兵秣马,一面是落地的高新企业开始持续发力。利羿精密是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2022年引进的“龙头项目”,去年6月搬入新工厂投入生产。日前,记者来到企业生产现场,只见数控机床车间内,2000多台CNC设备一字排开,高速运转,生产手机、笔记本电脑、新能源汽车的精密结构件,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

“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在新技术上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CNC加工中心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同时我们还打算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生产经理张伟说。



        

        从2022年以来,湖州开始加快布局以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眼下,新技术、新材料等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主力军。近三年,我市高新投资占固投的比重,居全省第一位。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强度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三位,截至去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07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7298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下一步我们市科技局将以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为抓手,持续打好科创提能这一攻坚战,全力以赴在科技招商、成果转化、两链融合、科技金融等方面谋求重点突破,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高水平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为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科技力量。”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晓说。

“经过这三年的发展,我市产业结构呈现出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泛半导体等科技型产业正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较高,也反映了我市产业正加速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型,未来发展具有强大的潜力,韧性也会更足。”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科技土壤孕育创新之基,三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激活科技创新要素,激发科学家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力,借助高能级科创平台,全力支持科学家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日前,在湖州南太湖新区一片宽阔的场地上,一架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太湖之鹰”eVTOL原型机成功试飞,实现了从垂直起飞向水平飞行的技术突破。




        “这是我们在飞机研发上非常具有里程碑的关键一步,它代表着我们这类eVTOL原型机,飞行的控制技术实现了突破。”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空天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范丽表示,通过多年持续地攻关,突破关键技术,使得eVTOL原型机的整机应用的可行性得到了证明。




        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只是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探索领域之一,为了让更多科技成果“转”起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的路径。成立近四年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通过“一院一园一基金一平台”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在湖州的精准链接、深度融合。近三年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共孵化了39家科技型公司。




        “三年来,我们的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的水平越来越高,人才聚引的活跃度越来越高。目前研究院有项目团队41个,常驻人员接近500人,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无人系统、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兴的领域开展研究攻关。”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副院长张伟说,接下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围绕着教科人一体,持续地推进与本地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产业化的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年来,湖州坚持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高起点规划建设南太湖科创走廊,以“一廊两城三体系”牵引全市科创资源布局,聚力打造工控全重实验室为牵引、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院以及湖州师院、湖州学院、湖州职院构成的“一重两院三校”协同创新体系,其中西塞山科学谷累计引进科创项目37个,集聚青年人才2600余人。通过一系列改革,我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融合贯通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市科技局将以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为抓手,持续打好科创提能这一攻坚战,全力以赴在科技招商、成果转化、两链融合、科技金融等方面谋求重点突破,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高水平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为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科技力量。”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晓说。



上一篇:创新湖州 | 为产业赋能 为企业赋智 激活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余村故事 | 第3期:一只虾背后的“可持续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