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观察】第5期: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之长三角分析
综合服务部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4年2月27日      点击率:751 次

一、区域机器人产业总体特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条,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企业,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苏州、南京、常州、杭州、宁波、芜湖多点发力的发展格局,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从产业集聚程度看,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大部门企业都位于各个城市的核心产业园区内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7 月,长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 4547 家,其中上海1118家、江苏2254家、浙江1175家,机器人产能占全国50% 以上。汇集了包括ABB、发那科、汇川技术、安川、新时达、埃夫特、埃斯顿、绿的谐波等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拥有上海机器人谷、上海宝山机器人产业园、吴中机器人产业园、昆山机器人产业园、张家港机器人产业园、新松机器人未来科技城、江宁开发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园、萧山机器人小镇、余姚机器人小镇、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主题产业集聚园区。

从产业规模结构看,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规模庞大,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完善。在产业规模上,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生产研发集群,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要业务方向,依托产业规模效益,迅速在工业机器人高附加值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产业结构上,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均有龙头企业卡位,依托头部龙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制造业先进地区,具有丰富的机器人下游应用市场,例如3C制造、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企业,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产业创新能力看,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优质要素汇集,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截至 2022 年 7 月,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专利数累积达 79844 件,以江苏最多,浙江和上海紧随其后。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南京机器人研究院、昆山工研院工业机器人研究所、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之江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同时,湖州、芜湖等地持续举办中国机器人行业年会、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等各类顶级盛会,搭建交流平台,共促机器人产业发展。

从产业发展环境看,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配套政策清晰,产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浙江早在2017年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提出“机器人+”政策的省份;安徽省和江苏省在2018年分别制定了《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7)》《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本省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路径;上海市在2023年发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推动上海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高端制造业的标杆。此外,各地市如苏州、常州等也都根据自身定位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同时,长三角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服务创新平台、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等区域性创新平台陆续成立,在推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相关省市产业发展特点

上海:上海是国内最早研发机器人的主要城市之一,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在机器人产业国内城市实力排名居首位2022年,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超过700亿元,机器人产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应用方面,据上海市委外宣办资料,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6台/万人)两倍以上

上海机器人产业企业主要在张江机器人谷、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宝山)和金桥机器人产业园内。

张江机器人谷(浦东)是上海首批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以高端医疗机器人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着力突破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控制软件。聚集了ABB、傅利叶智能、昂华自动化、微创智能、奥朋医疗、司羿智能等机器人优质企业80余家,机器人产业年工业产值超200亿元。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宝山)是上海首家以机器人命名的园区,聚焦“机器人+智能制造”,将工业机器人作为主要方向,以发那科等行业巨头为引领,集聚270多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本体+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服务”为链条的产业集群。2022年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84.8亿元,同比增长22.1%,占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的35.4%。

金桥机器人产业园(浦东)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欧姆龙等核心零部件与功能模块企业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全球排名前10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半数以上包括费斯托、欧姆龙、罗克韦尔等已经入驻。以新松协作机器人、安翰医疗机器人、掣京康复机器人、卫邦机器人、弗徕威家居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中游也已形成一定集聚效应。

江苏:江苏工业机器人发展迅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江苏省内已有工业机器人企业2886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已累计有工业机器人上市企业47家。江苏省机器人企业集中分布于南部,形成了苏州、南京、常州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城市。

苏州机器人产业主要分布于吴中区、昆山、张家港等区域。吴中区2022年机器人产值规模达1021亿元,过去五年增长率超20%。围绕机器人产业,吴中区规划了吴淞江科技产业园、太湖科技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区,全区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0余家,聚集了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科沃斯、追觅科技、斯莱克、赛腾精密等行业龙头。

南京机器人产业主要聚集在江宁开发区、麒麟高新区、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区域板块,主要聚焦于工业机器人,拥有近百家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诞生出埃斯顿、亿嘉和、熊猫电子装备、科远股份、中船重工鹏力、景曜科技等优秀企业。其中,埃斯顿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冠军,连续四年进入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中国市场出货量排名TOP10,2022年机器人出货量1.8万台,产销量稳居国产品牌第一位。

常州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武进等区域,该市以雄厚的制造业实力为基础,在近年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引进和培育了安川、节卡、金石、纳博特斯克、快克、遨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70余家,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当地政府积极引导适用企业应用本地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围绕“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服务”打造一批示范应用

浙江:浙江作为机器人产业先发省份,目前浙江基本形成以杭州滨江、萧山机器人小镇和宁波余姚机器人小镇为核心,温州、嘉兴、台州等多地的平台特色化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共有337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总产值482.4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加值110.2亿元,同比增长24.8%;总产量30668台,同比增长5.8%。

杭州滨江区202212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7亿元,集群竞争优势明显,上游汇聚海康机器人、中控、士兰微、远传信息等关键零部件和芯片企业,中游汇聚宇树科技、阿尔法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以及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下游系统集成企业,同时拥有众多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在智能视觉、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

杭州萧山机器人小镇是中国十大机器人产业园、恰佩克奖最佳产业园,聚焦机器人整机领域与关键零部件领域,已集聚凯尔达机器人、钱江机器人、中开特种机器人、行星传动、德望纳米、力超智能等龙头企业,形成了“生产+配套+应用”于一体的链条式产业培育体系。

宁波余姚机器人小镇分发挥“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举办地的窗口作用,以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研发制造高地为目标,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目前引育了中大力德、中重特种、美凯尔、蓝鲸机器人、中久机器人等企业。

安徽:安徽的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地区,2022年,安徽省机器人全产业链产值达47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6位,已经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的特色产业链条

2013年,芜湖以鸠江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全国第一个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启动建设规划面积3.5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截至目前,芜湖机器人产业已经集聚了上下游企业接近300家,规上工业企业100多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聚集了埃夫特、安普、瑞祥工业、酷哇、南博等企业,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率先在全国形成国产机器人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态势。

同时,安徽省深入推进机器人的下游场景应用,每年在汽车、家电等十大领域选择数百家企业推广应用机器人数千台以上,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计推广应用机器人超5.2万台。


三、结语

从长三角各城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路径来看,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产业园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产业园区往往是机器人产业集聚的中心,围绕机器人从研发到应用的多个环节提供社区空间,便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上海的张江机器人谷,在引入机器人的研发、中试、制造等环节企业的同时,也注重检测、评价、标准化服务等环节的布局,全方位赋能机器人产业。芜湖机器人产业园不仅聚集机器人制造企业,而且配套有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教育培训,机器人主题公园,金融、商业等功能区,以此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二是结合政策推动实现机器人+应用”的双向赋能。在制造业应用方面,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产生的市场需求催化当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而机器人产业又反向刺激当地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以常州为例,当地政府制定相关制度并配套资金,积极引导适用企业应用本地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实际应用效果显著。在其他行业应用方面也是如此,如上海市机器人产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而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同样遥遥领先;杭州、余姚的机器人小镇将生产的机器人应用于当地景区,反过来也可助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上一篇:副市长金凯一行赴我院走访慰问


下一篇:我院孵化企业上欧科技获得天使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