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 瞭望东方周刊 | 有含“新”量,更要含“金”量
综合服务部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4年5月13日      点击率:537 次

        “我理解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即立足科学前沿,破解科学尖端问题;‘立地’是立足实情,面向国家、社会、企业需求推进成果转化。”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 编辑顾佳贇

2024年2月,浙大湖州研究院集群机器人自主导航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做变形履带车运行调试

        一架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凯瑞鸥”在接到火情信息后迅速响应,垂直起飞后以约200公里时速飞行,到起火点上方悬停,精确瞄准起火点投下灭火弹,火灾扑灭后再返航……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飞航空”)这一智慧空中消防解决方案,可搭载4枚灭火弹(100公斤/枚),单次飞行最大灭火面积达800平方米。

        一群闪着神秘蓝光的微型智能空中机器人悬停半空,时而灵巧地掠过低矮灌木丛,时而在一片茂密竹林中交叉飞行变换队形……“空中机器人都有智慧大脑,可以主动避开障碍物,实现群体飞行。”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院长许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些引人注目的硬核科技都是院里青年人才在挑大梁,不仅实现科研‘从0到1’的原始突破,更顺利完成成果‘从1到N’的市场转化。”

        上海卓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有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技术骨干占比百分之百,成功自主研发骨科手术机器人、运动医学手术机器人、截骨手术导航系统、关节置换手术导航系统等数款手术机器人或手术导航产品,位置准确度达亚毫米级,系统精度达毫米级。

        ……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有梦想,善创新,肯实干”勾勒出新时代青年人才的群像素描。

        形成商业闭环

        2024年4月底,杭州,33岁的杭州瑞尔唯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尔唯康”)创始人兼CEO盛多铮带着在脑疾病治疗与监测领域的最新成果——Neurolux™系列TI神经调控产品、便携式耳迷走神经刺激器及升级版依瑞通™数字健康平台亮相“中华医学会第八次睡眠障碍学术会议”。


2024年5月6日,瑞尔唯康神经调控实验室内,盛多铮(左二)和工程师一起测试时间干涉(TI)无创脑深部神经调控设备的性能指标

        脑疾病通常涵盖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睡眠障碍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一系列因脑功能异常所引发的复杂神经系统病症。在这个国内睡眠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众多专家学者纷纷驻足观看、交流讨论。业内普遍认为:“瑞尔唯康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为脑疾病的治疗和监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2023年,“瑞尔唯康”已经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诺庾资本领投。

        “市场一直在期待一款无创且价格可控的神经调控产品。”诺庾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志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过去20多年的临床实践已充分证明,神经电刺激是目前治疗运动障碍最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由于植入式DBS(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有创性和高昂价格,时间干涉(TI)神经调控技术有望成为继DBS之后另一项大有可为的神经调控技术。”

        “和诺庾资本接触后,看到我们的时间干涉(TI)神经调控技术,他们很快就决定出手投资。”盛多铮回忆说,“他们专注于垂直医疗器械及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很敏锐地看到了我们的市场价值。”

        从微观的神经元活动到宏观的认知行为,脑科学探索着人类最神秘、最复杂的领域之一。传统脑疾病的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201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Boyden教授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重要论文,创新性地采用时间干涉(TI)技术实现了无创脑深部电刺激,为从根本上解决无创脑神经刺激作用深度不足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途径。

        “植入式的DBS(脑深部电刺激术),需要开颅把电极植入大脑中,从而把信号递送到大脑深部。一直以来,神经内科医生和科学家们都希望能够开发出对大脑任意位置进行精准、聚焦调控的无创治疗产品。”盛多铮解释,“而我们的技术通过施加在头皮表面的多对千赫兹级电场,能够在颅内形成有效的差频包络干涉区域,实现对脑部的精准刺激。这种无创、便携的治疗方式,为众多脑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我们认为,时间干涉(TI)神经调控技术不仅可以在未来用于癫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同时也为进一步解密人类脑功能、绘制人类脑图谱提供了绝佳的方法。”盛多铮说。目前,时间干涉(TI)神经调控技术针对运动障碍、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疾病的疗效和人脑刺激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

        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000万癫痫患者,其中32%的患者药物难治,每年约有1.5万人接受癫痫外科切除和神经调控手术,但还有剩下几百万患者没有对应“出路”。此外,中国约有300万帕金森患者,约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有9500万人存在抑郁症状,有超过10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把这些临床数据摊在桌面上一看,几乎每种脑疾病都有数百万、数千万人在药物和手术之间缺乏治疗方案,而通过传统药物干预存在长期依赖成瘾、副作用高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技术本身也已遇到瓶颈。”盛多铮说,这无疑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也是脑科学发展需要直面的重大临床问题。

        “最新的基于时间干涉(TI)的脑深部电刺激临床治疗产品还没到大规模推广的阶段。但我们作为国内领先的脑功能疾病诊疗一体化数字医疗平台,已经在监测领域形成基本盘。”盛多铮说。

        “瑞尔唯康之前在帕金森、癫痫监测腕表方向已充分布局,在这两大病种的院内、院外管理方向有着深厚的积累和沉淀,时间干涉(TI)神经调控技术的加入可以和之前的业务充分融合,从而在帕金森和癫痫领域形成一个完整商业闭环。”杨志文说。

        “从公司的角度,我们很明确已经走过了生存期。未来将面对的是脑科学诊疗领域千亿级市场。”盛多铮说。

        “要一帮有梦想的人”

        定点跟随、自主降落、环绕跟踪……浙大湖州研究院“90后”青年科研项目带头人曹燕军带领的团队,实现了车载无人机在动态平台上随飞随落,这在业内尚属首次。

        “相当于建立一个虚拟的风筝线,给车、船等交通工具安装空中鹰眼,将无人机当风筝放,不管行动轨迹多么复杂,都不会影响车跟无人机之间的协同。”曹燕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全自主微型无人机集群系统,又称“林下自主飞行机器人”,已经实现了轨迹共享、互相避障、协同飞行、多机目标追踪等多项任务挑战


        浙大湖州研究院是集科技研发、人才引育、企业孵化、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我招人的理念就是要一帮有梦想的人。”一见面,许超就直白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曹燕军就是浙大湖州研究院引进的首位博士后,其所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在未知、非结构环境中的集群机器人自主导航研究。

        “团队成员都很年轻,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曹燕军说,目前团队已成功试验多架无人机编队跟车飞行,并完成穿环、过障碍等高难度动作,已掌握产品硬件、控制软件等全流程技术,且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断迭代升级产品。

        “我们已经成立湖州飒远科技创新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解决机器人甚至是集群机器人的定位难题,在国防、灾后救援等场景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曹燕军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一个磨合过程,今年我们会集中产品迭代,已有很多人来谈合作。”

        “科研很单纯,可以做到极致。但实用是关键,我们要做市场最迫切的创新。”许超说,“我理解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要‘顶天立地’。‘顶天’即立足科学前沿,破解科学尖端问题;‘立地’是立足实情,面向国家、社会、企业需求推进成果转化。”

        “一直以来,浙大湖州研究院聚焦前沿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许超说。据统计,浙大湖州研究院现有近500名科研人员、25个科研团队,已成功孵化38家科技企业,数百项创新成果正不断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开辟出产业新赛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4年2月,由研究院科研团队孵化、浙大科技园助力成长的上欧科技(湖州)有限公司获得浙大湖州科创基金天使轮投资;2021年,智能激光应用技术项目带头人、公司总经理俞建杰博士带领团队不仅获得南太湖精英计划,还拿到了数千万元的项目订单。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产业创新,这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速公路”如何打造?

        “我可以将创新转化工作简单概括为‘加减乘除’四个特点。”许超分析,“加法”就是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协同地方政府引进外部产业资源,落户湖州,扩大朋友圈;“减法”就是通过引进浙大科技园湖州基地作为合作伙伴,进行专业化的园区运营和产业投资,研究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聚焦产业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育,做强创新的基本功;“乘法”就是围绕技术创新和人才优势,在“智能+”和“机器人+”两个板块,联合湖州本地企业和科研单位,做好创新发展的共同体;“除法”就是考核我们的努力在助力湖州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和比重。

        “我们瞄准的赛道,既要有含‘新’量,又要有含‘金’量。”许超表示,“接下来,研究院将聚焦关键技术攻坚,不断完善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体系,努力推动更多新质生产力要素落地生长。”

        从中国走向世界

        2024年2月27日17﹕00,一架名为“盛世龙”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巡航高度稳定保持在离地150米位置,经过约20分钟飞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


2024年2月27日,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发的eVTOL“盛世龙”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飞往珠海九洲港

        “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峰飞航空科技高级副总裁谢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与同事们当天都在飞行现场,“大家都非常振奋”。

        “盛世龙”是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又称为“空中出租车”,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城市内和都市圈城际间点对点空中出行。

        “目前,从深圳到珠海打车五六百元,要将近三个小时,坐船100多元,要一个多小时。”谢嘉说,“空中出租车规模化运营后,深圳至珠海航线预估市场价为每人两三百元,价格和专车差不多,但时间大大缩短了。这次展示就是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实际运营场景中的高效和便捷直观地展示给公众。”

        这次首航的航线支援为东部通航。“针对城际飞行应用场景,我们购置了100架盛世龙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东部通航董事长、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协会会长赵麒说。

        相比传统航空器,直升机的缺点突出——噪音大、污染严重、维护和运营成本高。相应地,旅客通过直升机“打飞的”费用也比较昂贵。相较而言,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更具优势:飞行噪音可融入城市背景噪音、购置成本及运营维护成本低、纯电动零碳排放、更加舒适和高效。

        “目前,运营传统航空器的企业都希望有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型航空器出现。成本极大降低后,运营商收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较为主流的双发直升机品牌,进口成本都在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价格会明显低于双发直升机。”谢嘉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核心模组实现了100%国产化。”

        2023年7月,峰飞航空科技三架盛世龙eVTOL航空器全尺寸验证机成功完成编队飞行任务,实现全球首次吨级以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多架机、多机组、同空域、全转换的编队飞行。

        “当时外界还没有特别意识到它的意义。这次深圳飞行成功,舆论一下子爆了。我们的昆山展厅现在每天协调会议室都是全满,媒体、投资人、客户等客流不断。”“80后”峰飞航空科技品牌经理钟瑞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领域头部企业,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对标全球。从中国走向世界,也是公司的战略目标之一。峰飞航空科技在德国成立了欧洲研发与适航中心,在美国建有北美商业中心,中国是研发制造中心。”近两年,“80后”谢嘉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去巴黎航展、迪拜航展等,推进公司在全球的eVTOL商业应用,“大半时间都在出差。”

        “在迪拜航展期间,我们与阿联酋的猎鹰航空服务公司(Falcon)签署了合作协议,他们计划率先在中东地区引入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观光机型、货运机型及空中出租车。”谢嘉说。

        谢嘉说,今年公司已经正式向日本AAM(先进空中交通)先锋运营商交付首架盛世龙eVTOL,用于城市空中交通展示飞行,并全力推进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实现eVTOL演示飞行的目标。这也是全球首架民用吨级eVTOL航空器的交付。

        4月26日,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正式受理了峰飞航空科技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V2000EM(盛世龙)的型号合格证(TC)申请,盛世龙型号合格审定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摩根士丹利公司分析师的一项基本状况评估,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每年1.5万亿美元。“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从能飞到飞好、能过适航再到真正落地,需要较长的周期,这又属于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前期巨额的研发投入能让大批企业望而却步。不过,峰飞航空科技eVTOL航空器已经率先在海岛物流、器官移植、紧急物资运输、商业物流等场景实现eVTOL技术的应用落地,实现商业化收入。”谢嘉说。


(点此跳转原文链接)






上一篇:湖州日报 | “标准化”助企降本增收


下一篇:科技金融时报 | 这条从实验室通向市场的“高速公路”,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是如何探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