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日报》报道我院高效转化数十项科技成果
综合服务部      浙大湖州研究院     2025年4月16日      点击率:14 次

        近日,《湖州日报》报道我院高效转化数十项科技成果——《用实验室“火花”实现上天入地》。



        本报讯,记者日前来到长兴洪桥镇的水产养殖基地,多艘“无人船”依托先进的AI算法,精心规划最优投饵路径,为每一片水域量身定制了精准的“营养方案”。目前,基地虾蟹死亡率显著降低30%,亩产更是实现了20%的大幅提升。

        “过去养蟹全凭经验,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有了数据的支撑,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养殖户老钱说,一条“无人船”就能轻松管理100亩的塘口,每天用船成本仅约3毛,这仅仅相当于两名工人一天的撒料工作量。

        这些“无人船”是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开发的。研究院院长许超介绍,近年来,他们遵循“找准钉子造锤子”模式,由企业提出痛点,研究院定制开发,再通过联合运营分摊成本,共享利益,使得数十项成果平均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如今,研究院已形成具身智能与无人系统、先进感知与核心部件、低空经济与飞行装备、场景智能与专业模型等多类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企业产值突破数亿元。

        而在广袤无垠的太湖之下,另一番科技盛景也在上演。一队“双域探客”机器人如同勇敢的水下探险家,悄然潜入水下50米的深处。它们凭借先进的水下观测技术,为铁路桥、太湖水坝等水下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全身CT”检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海洋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李冠男介绍:“在水下建筑物检查领域,‘双域探客’机器人的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潜水作业的5倍以上。”传统的潜水检测工作不仅危险性高,对潜水人员的身体伤害较大,而且作业效率低下。而如今,“双域探客”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作业风险,还使作业成本降低了50%,为水下工程检测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一架形似“变形金刚”的无人机日前在矿井通道垂直起降,瞬间切换地面行驶模式,工程师们正在验证一个新场景,在GPS信号屏蔽的地下矿区,它既能运送应急救援物资,又能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地图。“这填补了国内空地双模机器人的空白。”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集群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曹燕军透露,该设备具有灵活作业能力,地面运动续航超过1小时,待机续航超过5小时,已应用在搜寻搜救等场景。抬头望向天空,一款融合石墨烯电池与混合翼构型的飞行器正蓄势待发,“500公里续航、1吨载荷,未来城市物流配送和物资运输可能由这些‘空中卡车’承包。”空天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范丽介绍。

        “听诊器听了几十年,第一次看见病灶在屏幕上‘现形’。”在湛江南粤康复医院,梁医生日前通过心肺疾病AI辅助诊断系统,仅凭患者心肺音就锁定了心脏瓣膜病变。这款由浙大湖州研究院孵化的设备,凭借5万例国内顶尖三甲医院的标注数据,让基层医生也能共享顶级医疗资源。

        目前,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正携手湖州市中心医院,全力推进“浙北心肺音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致力于打造浙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数字化听诊“一张网”,紧密连接下属各社区医疗机构,让家庭心肺音健康监测得以实现智能化、常态化。而在手术室里,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正在发生,碘-125粒子植入机器人以亚毫米级精度,将放射性粒子精准送入肿瘤内部,全程由机器人自动化完成,手术时间缩短20%,辐射暴露风险趋近于零。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医疗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周春琳表示,该技术已申请百余项专利,未来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标配”。

        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把更多“实验室火花”转化为“生产线动能”,让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在太湖南岸激荡。


        原文链接


上一篇:用实验室“火花”实现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