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故事 | 第13期:守正创新下的湖州历史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年8月8日 12:32
浏览次数:84 次
作者:浙大湖州研究院
 编者按】

        自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湖州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来,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故事”是“两山”转化的故事,是绿色创新的故事,是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余村故事”起源于余村,发生在全国,启示给世界。我们即将迎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有很多实践经验值得去挖掘、讲述与推广,为此,编写组挖掘整理了若干发生在湖州的“余村故事”,与大家分享。       

        对应SDGs目标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

         一、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曾强调,“文化历史的可持续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一方面,它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是凝聚人心、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根基;另一方面,它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的关键路径,对于增强城市发展韧性、驱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进而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湖州是一座拥有2300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是丝绸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瓷文化的发祥地,享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从古至今,湖州文脉悠久深厚、意蕴丰富、历久弥新。近年来,面对文化资源活化不足、传统技艺传承断层、城乡文化发展不均等挑战,湖州以创新机制破题,探索出一条文化保护、价值转化与全民共享互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4年湖州当选2025“东亚文化之都”,成为继宁波、绍兴、温州之后,浙江省荣获此项殊荣的第四座城市。

        二、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湖州坚持高标准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积极打造丝绸、湖笔、羽毛扇、钢琴等文化产品,整合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完善公共服务推动全民共享,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基地、江南文化体验中心、国际乡村度假中心、东亚文化交流江南窗口等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合作,“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一城市品牌成为湖州文化推介的金名片,守正创新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湖州模式”逐步形成。

        1、城市更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过度商业化开发易破坏历史风貌与文化连续性,过度保护则可能制约经济活力与功能拓展,寻求两者平衡,是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湖州的衣裳街、小西街、状元街以及南浔古镇等老街,自古商贸繁荣,湖州市2010年开始的城市更新行动,不仅保留了老街江南民居的独特原貌,还植入现代生活设施与创新业态,让古街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和旅游热点,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建档留册。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湖州市政府部门结合全国文物普查行动,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资源认定工作,并利用数字孪生、3D建模等数字化技术为古建筑建立电子身份证,对建筑进行11复原与云图点位部署。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 18 处,完成全市 466 处历史建筑建档测绘。

        二是留改拆并举实施保护性修缮工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以《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纲领,湖州市通过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重要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模式,形成了保护、利用、传承三位一体的更新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遵循“留、改、拆”原则,选择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替代大拆大建式的更新策略,在保留历史街巷、河道驳岸等江南老街原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元素与创新设计,对街区内47栋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并通过“样板房”试点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同时,拆除近违法建筑,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厂场,使得人均居住面积提升至45 m'

        三是以用促保培育多元业态。为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湖州市以“老街当代化、创意产业化、酒店艺术化、资源综合化”的模式系统推进街区文旅产业生态圈层建设,深层激活历史街区活力。通过植入历史人文馆、城市书房、创客驿站、文化展厅等新业态,持续举办生活市集、音乐会、童趣游戏节等趣味活动,持续提升街区的吸引力。目前,湖州466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超78%;小西街已累计引入文创公司106个,文创企业经营收入年均超过1500万元,其改造做法入选住建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在2023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南浔古镇作为国家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2、生态循环农业典范——桑基鱼塘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其塘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养殖方式,巧妙地将多种生产类型融为一体,通过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实现了低耗、高效且环保的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智慧与可持续生产方式的生动实践2014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4月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誉为“世间少有的美景,良性循环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丝绸市场萎缩影响,当地居民重鱼轻桑,不断扩大鱼塘面积,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2008年前后全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理念逐步深化,湖州开始围绕政策制定、文化活态、产业融合等方面,构建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立体化长效化格局

        一是加强全盘规划与立法保护。湖州市成立桑基鱼塘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浙江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政策,全面指导桑基鱼塘保护发展工作;20242月颁布并实施《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桑基鱼塘农遗司法保护令》,为首部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法规,确立了“禁止破坏生态基线”“限制过度开发”等12项刚性条款,同时配套制定《桑基鱼塘系统生态价值核算标准》,为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和明确的标准。

        二是大力开展文旅研学活动。湖州将桑基鱼塘科普知识融入小学课堂、实践教育,并成立以鱼桑研学为特色的农文旅综合体——荻港鱼庄,建设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渔桑文化研学院、百桑园、桑基鱼塘科普馆等展示交流中心,大力向外开展捕鱼达人、制蚕丝纸等研学活动,已开展累计达5000余人次参与的研学课堂;同时大力弘扬衍生出的鱼文化、蚕桑文化,打造和孚元宵节、民当端午节、新荻采菱节和荻港鱼文化节等民俗活动。2023年,荻港村游客量突破78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和土特产销售超亿元。在这种研学活动的开展下,湖州桑基鱼塘文化持续保持着活力,农业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厚度得到有效增加。

        三是创新生态农业新模式。成立中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桑基鱼塘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拓展延伸出稻鸭共育、稻鱼共生、跑道养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循环养殖面积达2.6万余亩。引进湖州宝宝蚕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核心保护区,积极构建湖州蚕、桑、鱼等产业联盟,辐射带动蚕农开展家蚕良种繁育、小蚕共育、彩色蚕茧生产、果桑加工,扩大系统生产功能。


        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

        太湖溇港源于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它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湖州是太湖流域溇港圩田水利工程系统发端的肇始地,境内66溇港保存完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唯一完整保存溇港系统的地区。2016年,湖州太湖溇港水利遗产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一是持续开展生态治理行动。2007年以来,湖州全面启动以溇港整治为重点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共整治小梅港、罗溇、幻溇、濮溇、汤溇和长兴港、杨家浦港等7条入湖骨干溇港,累计投资超50亿元,使溇港的引排水能力大幅度提升,水环境明显改善;开展沿岸治污拆违专项整治,全面关停搬迁了太湖沿岸全部工业涉污企业,完成了全部“渔民上岸”工程,建造了3万多平方米的渔民新村,安置2607户渔民,拆解1840艘座家渔船;开展湖鲜餐饮集中整治,整体拆除太湖湖鲜街24条水上餐饮船,并在原址上建成市民休闲广场;开展清淤轮疏专项整治,从2015年开始实施纵溇横塘清淤,四年内对溇港轮疏一遍,完成清淤1000万立方米。

        二是集群式发展乡村新经济。以杨溇、许溇、幻溇、义皋、伍浦、庙兜等“滨湖六村”为核心,以41平方公里太湖沿线乡村为主战场,串点成线打造“太湖新溇港”文化带。将滨湖六村分为溇港小镇、溇港暖村、溇港青创、溇港渔市等四个功能板块,将古村、古桥、古巷和湖泊、河流、圩田等人文自然景观串点连线成片,不断招引村咖、露营、康养旅居、创意农业、乡村夜经济等乡村新业态,已吸引45个团队900余名青年入村创业。同时依托溇港的水利、农田优势,规模化发展特色水产、优质水稻产业,已建成特色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近3万亩,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太湖蟹养殖基地,年产值突破2.7亿元,每年带动村民增收30万元以上。

        三是加强产学联动探索新文化基因。通过深挖滨湖片区溇港文化、农耕文化,依托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与湖州学院、河海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湖州市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等十多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学生研学战略合作关系,全力打造独具吴兴特色的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例如2024年与湖州学院设计学院举办青年乡创活动,聚焦溇港发展主题,以乡村为载体和创作素材,进行绘画、空间改造提升、文创产品设计等不同种类的采风,创作出2000件原创绿色设计作品,并在村里展出。


        三、经验与启示

        湖州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湖州经验”:一是文化遗产保护需寻求活化与存真的动态平衡。过度保护易致活力丧失,过度开发则破坏历史原貌。湖州通过科学规划与法治保障,划定保护红线,采用渐进式更新策略。同时,着力植入创新业态与提升功能活力,实现“以用促保”,有效破解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困境。二是文化价值转化需构建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单一的文化展示难以形成持续动能,必须与文化、旅游、农业、教育等多元领域深度嫁接。湖州通过推动文旅融合、农文互促、产学联动,将历史街区、农业遗产、水利工程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业形态,协同提升了生态、文化与经济价值。三是传统智慧传承需依靠科技赋能与人才驱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离不开技术支撑和人才创新。湖州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精准保护文化遗产,依托高端科研平台推动传统生态智慧创新应用,并通过吸引青年创客参与,为文化基因注入时代活力,确保了传统智慧的持续进化与广泛传播。